前面我们提到过,荀子至秦,称赞秦国的政治制度,但他以为秦国要想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目的,还需要有儒者的帮助。
人定胜天,是他的天人交相胜的真正含义。历史上有一种说法,就是汉承秦制,说的是汉朝的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秦的延续,包括法制。
阮籍也有人借口其不遵孝道而欲加以惩治,因其一向谨慎、不臧否人物而最终得以身免。王充是自然决定论的最后完成者,他用自然无为的天道,完全否定了神学目的论。而唐中后期兴起的以韩愈、李翱、柳宗元、刘禹锡为代表的古文运动,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。[4]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号》,苏舆: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中华书局1992年版。这些,正是对儒学名教的充分肯定。
郭象后,玄学思潮随着西晋的灭亡、东晋的南迁仍然四处曼衍,不过已日渐衰落。这也表现在李翱对《大学》格物致知的解释上,李翱认为,知至就在于物来感应之时,此心昭昭明辨而不应于物。孔子被(官方)封为至圣先师,孔颖达的《五经正义》则是代表当时孔子学说的主要著作。
[3] 这句话如果不从神学目的论,而是从自然目的论的角度去理解,是很有意义的。他公开主张,仁义就是人性,又能通向自然。比如,佛教的个体解脱(小乘)的教义就同儒家伦理观发生了对立。这在当时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。
百家之中,最著名的有儒、道、墨、名、法等家。比如玄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与无的关系问题。
孔子已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,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,并与耶稣、释迦牟尼、穆罕默德相提并论。当然,两家的区别也是明显的。经过宋明儒学的阐释,仁不仅是性,是理,是心德之全体,而且以天地之生道、生德说明其宇宙论的根源,并以爱之情说明其实现,将天地生物之心与人之仁心贯通起来,使其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,进而将仁从爱人扩展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,成为极富生态意义的生命哲学。而要回应佛、道的挑战,就需要吸取它们的理论成果。
秦始皇运用法家学说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,用焚书坑儒的办法巩固其专制制度。这已经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。谶纬之学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,意在神化孔子,为当时的政治服务,其中有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,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因素。但是,名家以其无用而受到荀子等人的批判,以后也就逐渐消失了。
至于理解孔子学说的深层意蕴,就更是我们的任务。[6] 这是很有远见的看法,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关心,也代表了对孔子智慧的无限期许。
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,自然界本身也是有目的性的——它不是超自然的神的目的,而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生命目的。有人说,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儒道互补,这有一定道理,但这只是从功能、作用上说。
到了东汉,谶纬之学盛行,其中充满了迷信成分。但是,玄学中的另一位著名人物郭象,却主张名教与自然的统一,也就是儒、道合一。他们将孔子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,以同情和敬意对待孔子,并且认为,孔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其重要价值。如果说墨家更重视经验认识,那么,名家更侧重于概念性认识。当时的学者认为,五经是孔子所作。按照一般的说法,五经虽然经过孔子的整理、删削,但仍被认为是由孔子以前的圣人所传,特别是周公所传。
庙堂即代表名教,山林则代表自然。应当指出的是,虽然没有纯粹客观的理解,但是,真正的研究和理解,要尽可能地具有客观性。
在世界文明对话中,孔子的学说已成为世界和平发展、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。对于这个问题,可能有不同看法。
这与我们的生存方式直接有关,与人类的生存也有关,不只是主观的兴趣、爱好之类的问题。宋儒用四书取代五经,固然是思想发展的需要,但是,《论语》成为经典,就意味着孔子的圣人地位真正被确立了。
柳宗元、刘禹锡等人都以文以载道为宗旨,提倡孔子学说,同时表现出吸收、融合佛教思想的倾向,为以后的全面的儒学复兴揭开了序幕。子曰:‘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。在儒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中,汉代大儒董仲舒起了重要作用。这是为了去掉加在孔子身上的许多不必要的光环,也是为了去掉加在孔子身上的许多罪名,恢复一个本来的孔子。
这就是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的真正含义。名家和后期墨家一样,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发展方向。
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,孔子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。他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四时运行的自然知识以说明天的构成,同时却又说,天是万物之祖,更是人的曾祖。
而法家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后,就再也没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继续存在了。韩愈的《原道》,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,将孔子的仁义规定为道之定名,即确定而不可易的内容,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。
而宋明儒学的工作,从根本上说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。孔子学说是不是宗教的争论,至今还没有结束,但是,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孔子学说决不是基督教式的宗教。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,重新受到尊重,得到广泛的传播,并且开始走向世界。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,则更是首当其冲。
但是,天不是决定一切的人格神,而是创造万物的自然界,不过,这个创造万物的自然界,具有人力所不能改变的神圣性。每个时代的研究,都代表了每个时代的孔子观。
特别是他的谴告说,认为人间的统治者如果违反了天道或天的命令,就会受到警告,如果还不纠正,就要受到惩罚。由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,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,重新肯定孔子,就是重新肯定中国文化。
但孔子虽有圣王之实,却没有圣王之位,因此,公羊学家封孔子为素王。圣人既然能体无,就是以无为性,因而不再有情。